不要讓英語影響您發表研究的機會!

質性研究分析方法:5個質性研究範例,同時教你找題目小訣竅

13 May 2025
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是什麼?

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稱為質化研究或定性研究,是一種探索人類行為、經驗與社會現象的研究取向,強調在自然情境中深入理解個體的主觀意義與脈絡。

與量化研究著重數據統計與普遍性不同,質性研究關注的是特定情境下的深層意涵,透過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文字、影像等非數值資料,進行歸納與詮釋。

常見的方法包括民族誌、現象學、紮根理論、個案研究等。質性研究廣泛應用於社會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尤其適用於探討複雜、多元且難以量化的主題,如文化認同、社會互動、教育經驗等。

核心在於理解人們如何建構意義,並在特定脈絡中賦予行為與經驗以價值。

  • 質性研究是一種研究方法,與量化研究有所不同

  • 質性研究主要關注社會情境中真實的人事物及其互動

  • 質性研究方法包括訪談、觀察等方式,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的想法

  • 質性研究可以幫助研究者站在「局內人」的角度,歸納、分析複雜社會現象的發生歷程和原因

質性研究方法有哪些?5個質性研究分析方法

一、理解經驗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

現象學關注的是人們「如何經驗某件事」,而不是這件事本身是什麼。舉例來說,一位病人描述他接受癌症治療的歷程,研究者關心的不是醫療流程細節,而是他內心如何感受、如何賦予這段經歷意義。現象學會邀請受訪者深入說明自己的想法與情緒,研究者則試圖擱置自己的假設,專注捕捉參與者真實的經驗與詮釋。這種方法特別適合探索人們面對生死、轉折或衝突時的內在世界。

二、從資料中長出理論的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

當現有理論無法解釋特定現象時,紮根理論提供了一套「從零開始」的研究策略。它不像傳統研究從理論出發,而是先大量蒐集資料,再透過編碼、比較與歸納,讓理論「長」出來。這讓紮根理論特別適合快速變動或少有人研究的領域。例如,一個新興社群的互動模式、數位時代的親子關係,都可能透過紮根理論發展出全新的理解框架。

三、走入文化現場的民族誌(Ethnography)

民族誌強調的是「長時間、深入現場」的觀察與參與。研究者像是進入異文化的旅行者,不只觀察,更與當地人一起生活、對話,理解他們的價值觀與行為背後的文化邏輯。無論是研究原住民族群、某個線上社群,或是一家企業的內部文化,民族誌都能幫助我們看見那些表面看似理所當然、其實背後蘊含深層文化意義的日常行為。

四、深入一個故事的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個案研究專注於單一個體、團體或事件,透過多種資料來源進行全方位剖析。例如,分析一家成功轉型的傳統產業,可以結合訪談、歷史文件、現場觀察等多元資料,描繪完整圖像。雖然它無法像大規模調查一樣「代表」所有人,但透過深入細緻的分析,能揭示其他研究方法難以觸及的獨特洞見,並啟發後續更廣泛的研究或實務行動。

五、從現場出發解決問題的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

行動研究不只是研究,更是一場「邊做邊學」的合作歷程。研究者與參與者一起定義問題、嘗試改變、反思成果。它特別適合教育、社會工作、組織發展等實務現場。舉例來說,一所學校想改善師生互動,研究者不只是旁觀者,而是與教師、學生一起設計活動、觀察變化,並持續優化方案。行動研究強調知識來自現場的實踐與反思,而非單向的理論推導。

補充:整理意義模式的主題分析法(Thematic Analysis)

無論採用哪一種研究方法,最終都需要對大量資料進行系統化分析。

主題分析法是一種常用於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方法,特別適合用來從訪談逐字稿、開放式問卷回答、觀察紀錄或社群討論內容中,整理出重複出現的主題或意義模式(themes or patterns of meaning)。它提供了一套靈活又實用的策略,幫助研究者從文字資料中,歸納出反覆出現的重要主題與意涵。

質性研究量化研究比較:優缺點分析

在實際研究中,許多學者採用混合方法(Mixed Methods),結合質性與量化研究的優點,以獲得更全面的理解。例如,先進行質性研究探索問題,再透過量化研究驗證假設。

質性研究找題目:3個方向幫你如何開始

1. 關注自己日常「感到不解」或「覺得奇怪」的現象

質性研究最大的價值,在於重新理解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所以,不用急著去發明什麼新穎概念,而是先從你覺得怪怪的、矛盾的、不合理的地方下手。例如:

  • 大家都說遠端工作很自由,但為什麼員工壓力好像更大?
  • 永續議題這麼熱門,但一般人真的知道碳權是什麼嗎?

這些「怪」的直覺,就是選題的第一步。

2. 檢查學界或政策有沒有「說得太滿」的地方

回顧一下既有文獻或政策說法,有沒有哪裡讓你覺得:「欸?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像是:

  • 政府常說數位學習是教育未來,但老師怎麼看?
  • 大家說運動有益健康,但運動員的身體經驗真的是這樣嗎?

這種「官方論述與真實經驗的落差」,也是質性研究很常切入的位置。

3. 釐清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題目?

這不是教授刁難你的專用台詞,而是連業界提案、政策研究都無法閃避的基本盤。你可以從三個方向說服自己,也說服別人:

  1. 代表性
    這個議題是不是社會熱議、具體而且被廣泛討論?像是勞權、社群焦慮、身心健康等,通常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論證它的代表性。
  2. 趨勢性
    即使還沒成為熱門話題,這個議題是不是正在某個專業圈、政策領域悄悄發酵?像是 ESG 裡的「碳定價」、「TNFD」等,圈內人懂,圈外人還沒意識到,但它的重要性已經不容忽視。
  3. 可操作性
    說白話點,就是你熟不熟、找不找得到資料。碩士論文不需要拯救世界,但至少別把自己逼死。選自己有接觸過的領域、能取得的資料,對你後續會輕鬆不少。

4. 把題目變成「問題意識」

題目是方向,問題意識才是切入點,最好能具體呈現為「問句」,而不是模糊大題。例如:

  • 不是:「探討遠端工作的挑戰」
  • 而是:「為什麼遠端工作反而讓員工感到更有壓力?」

問題意識要小心兩個常見陷阱:

  1. 先射箭再畫靶
    你已經預設答案,只是找資料來證明自己對。這不叫研究,這叫行銷。
  2. 非黑即白的二選一
    質性研究通常要揭示多元觀點,而不是「是或否」的簡單答案。

我建議你可以用以下角度去試探你的切入點是否成立:

  • 性別、族群、階級、空間、時間… 這些社會科學常見的權力關係面向,是否能幫助你打開切入點?

  • 不同人怎麼看待這個問題?這些觀點差異背後可能有哪些脈絡?

5. 從資料蒐集與文獻回顧「來回修正」,

選題不代表一次定生死。前期的公開資訊蒐集、新聞爬梳、文獻回顧,都是幫你確認這個題目是不是「太大」、「太老」、「太難」、「太無趣」的重要過程。當你發現別人已經寫過、甚至寫得比你好時,別氣餒,這反而是好消息:

  • 代表這個題目真的有討論價值

  • 你可以站在別人的基礎上往前走

資料參考:質性研究如何開始、如何操作?(一)找題目&問題意識

質性研究範例

教師士氣與學校改革的質性個案研究

這篇研究探討了一所美國東南部高中在實施學校改革後,教師對士氣的感受與看法。研究者透過訪談與觀察,深入了解改革措施如何影響教師的工作滿意度與留任意願。閱讀全文(PDF)

失業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質性研究

這項研究透過深入訪談,探索失業者在經歷失業期間的心理感受與應對策略,揭示了失業對個人自尊與心理健康的深遠影響。閱讀全文(PDF)

採用正向健康模式對基層醫療人員職業滿意度的影響

研究者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方法,探討在一般診所中實施正向健康模式後,基層醫療人員的工作滿意度如何變化,並分析其背後的原因。閱讀全文

難民家庭在蘇格蘭文化轉換中的數位科技角色

這篇研究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與觀察,探討數位科技如何協助難民家庭適應新文化,並促進其社會融合。閱讀全文

早期 COVID-19 推文的主題分析

研究者對疫情初期在 Twitter 上被大量轉發的推文進行主題分析,了解公眾對疫情的反應、資訊傳播方式以及對封鎖生活的看法。閱讀全文(PDF)

附註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LinkedIn Weibo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

Invoice Number

Invoice Number

If the current upload is a revision of a document previously submitted to AsiaEdit, let us know the original invoice number to ensure the most competitive quote.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We’d love to know how you discovered AsiaEdit so that we can better reach other authors like you in the future. If you heard about us/from us on multiple platforms, please choose the earliest you can recall. Choose “Returning client” if you’ve worked with us bef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