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又稱為質化研究或定性研究,是一種探索人類行為、經驗與社會現象的研究取向,強調在自然情境中深入理解個體的主觀意義與脈絡。
與量化研究著重數據統計與普遍性不同,質性研究關注的是特定情境下的深層意涵,透過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文字、影像等非數值資料,進行歸納與詮釋。
常見的方法包括民族誌、現象學、紮根理論、個案研究等。質性研究廣泛應用於社會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尤其適用於探討複雜、多元且難以量化的主題,如文化認同、社會互動、教育經驗等。
核心在於理解人們如何建構意義,並在特定脈絡中賦予行為與經驗以價值。
質性研究是一種研究方法,與量化研究有所不同
質性研究主要關注社會情境中真實的人事物及其互動
質性研究方法包括訪談、觀察等方式,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的想法
質性研究可以幫助研究者站在「局內人」的角度,歸納、分析複雜社會現象的發生歷程和原因
現象學關注的是人們「如何經驗某件事」,而不是這件事本身是什麼。舉例來說,一位病人描述他接受癌症治療的歷程,研究者關心的不是醫療流程細節,而是他內心如何感受、如何賦予這段經歷意義。現象學會邀請受訪者深入說明自己的想法與情緒,研究者則試圖擱置自己的假設,專注捕捉參與者真實的經驗與詮釋。這種方法特別適合探索人們面對生死、轉折或衝突時的內在世界。
當現有理論無法解釋特定現象時,紮根理論提供了一套「從零開始」的研究策略。它不像傳統研究從理論出發,而是先大量蒐集資料,再透過編碼、比較與歸納,讓理論「長」出來。這讓紮根理論特別適合快速變動或少有人研究的領域。例如,一個新興社群的互動模式、數位時代的親子關係,都可能透過紮根理論發展出全新的理解框架。
民族誌強調的是「長時間、深入現場」的觀察與參與。研究者像是進入異文化的旅行者,不只觀察,更與當地人一起生活、對話,理解他們的價值觀與行為背後的文化邏輯。無論是研究原住民族群、某個線上社群,或是一家企業的內部文化,民族誌都能幫助我們看見那些表面看似理所當然、其實背後蘊含深層文化意義的日常行為。
個案研究專注於單一個體、團體或事件,透過多種資料來源進行全方位剖析。例如,分析一家成功轉型的傳統產業,可以結合訪談、歷史文件、現場觀察等多元資料,描繪完整圖像。雖然它無法像大規模調查一樣「代表」所有人,但透過深入細緻的分析,能揭示其他研究方法難以觸及的獨特洞見,並啟發後續更廣泛的研究或實務行動。
行動研究不只是研究,更是一場「邊做邊學」的合作歷程。研究者與參與者一起定義問題、嘗試改變、反思成果。它特別適合教育、社會工作、組織發展等實務現場。舉例來說,一所學校想改善師生互動,研究者不只是旁觀者,而是與教師、學生一起設計活動、觀察變化,並持續優化方案。行動研究強調知識來自現場的實踐與反思,而非單向的理論推導。
💡 延伸閱讀:行動研究是什麼:行動研究流程圖和論文架構範例
無論採用哪一種研究方法,最終都需要對大量資料進行系統化分析。
主題分析法是一種常用於質性研究的資料分析方法,特別適合用來從訪談逐字稿、開放式問卷回答、觀察紀錄或社群討論內容中,整理出重複出現的主題或意義模式(themes or patterns of meaning)。它提供了一套靈活又實用的策略,幫助研究者從文字資料中,歸納出反覆出現的重要主題與意涵。
在實際研究中,許多學者採用混合方法(Mixed Methods),結合質性與量化研究的優點,以獲得更全面的理解。例如,先進行質性研究探索問題,再透過量化研究驗證假設。
質性研究最大的價值,在於重新理解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現象。所以,不用急著去發明什麼新穎概念,而是先從你覺得怪怪的、矛盾的、不合理的地方下手。例如:
這些「怪」的直覺,就是選題的第一步。
回顧一下既有文獻或政策說法,有沒有哪裡讓你覺得:「欸?真的有那麼簡單嗎?」
像是:
這種「官方論述與真實經驗的落差」,也是質性研究很常切入的位置。
這不是教授刁難你的專用台詞,而是連業界提案、政策研究都無法閃避的基本盤。你可以從三個方向說服自己,也說服別人:
題目是方向,問題意識才是切入點,最好能具體呈現為「問句」,而不是模糊大題。例如:
問題意識要小心兩個常見陷阱:
我建議你可以用以下角度去試探你的切入點是否成立:
性別、族群、階級、空間、時間… 這些社會科學常見的權力關係面向,是否能幫助你打開切入點?
不同人怎麼看待這個問題?這些觀點差異背後可能有哪些脈絡?
選題不代表一次定生死。前期的公開資訊蒐集、新聞爬梳、文獻回顧,都是幫你確認這個題目是不是「太大」、「太老」、「太難」、「太無趣」的重要過程。當你發現別人已經寫過、甚至寫得比你好時,別氣餒,這反而是好消息:
代表這個題目真的有討論價值。
你可以站在別人的基礎上往前走。
資料參考:質性研究如何開始、如何操作?(一)找題目&問題意識
這篇研究探討了一所美國東南部高中在實施學校改革後,教師對士氣的感受與看法。研究者透過訪談與觀察,深入了解改革措施如何影響教師的工作滿意度與留任意願。閱讀全文(PDF)
這項研究透過深入訪談,探索失業者在經歷失業期間的心理感受與應對策略,揭示了失業對個人自尊與心理健康的深遠影響。閱讀全文(PDF)
研究者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方法,探討在一般診所中實施正向健康模式後,基層醫療人員的工作滿意度如何變化,並分析其背後的原因。閱讀全文
這篇研究採用質性個案研究方法,透過半結構式訪談與觀察,探討數位科技如何協助難民家庭適應新文化,並促進其社會融合。閱讀全文
研究者對疫情初期在 Twitter 上被大量轉發的推文進行主題分析,了解公眾對疫情的反應、資訊傳播方式以及對封鎖生活的看法。閱讀全文(PDF)
您的日程安排,我們最關切 AsiaEdit 採用個性化的編修方法。
香港灣仔軒尼斯道99號
彰顯大廈 2101室
上午 9:00 至下午 6:00
(+852) 2590 6588
發布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