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英語影響您發表研究的機會!

行動研究是什麼:行動研究流程圖和論文架構範例

09 April 2025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什麼?基本概念與定義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一種將科學研究者與實際工作者的智慧與能力結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由情境中的人針對情境中的問題進行系統性的研究。這種研究方法最早由J.Collier提出,並由Kurt Lewin於1944年正式命名。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一種結合實踐與研究的方式,特別常見於教育、社會科學、社區發展或組織管理等領域。它的核心精神不是「我研究你」,而是「我們一起研究我們的處境,並找方法改善它」。

簡單說,它就是在實作中不斷反思、修正、再實作的循環。

用白話文來解釋行動研究的運作方式:

  1. 發現問題:不是坐在辦公室想問題,而是你真的在現場看到問題,例如老師發現學生學習動機低落。
  2. 提出行動方案:老師可能試著改變教學方式,比如導入遊戲化學習。
  3. 實施行動:實際在班上用新的方法教幾週。
  4. 觀察與收集資料:記錄學生反應、測驗成績、課堂氣氛,甚至訪談學生。
  5. 反思與修正:發現有些學生反而分心?那就再調整方法。
  6. 進入下一輪行動:繼續改善,再次實施,再觀察,再反思……這樣一直進行。

這種方式很像「邊走邊修正導航的 GPS」,不是一次就要對,而是透過實際經驗去校準。

它跟一般研究有什麼不同?

行動研究有哪些類型和模式?

主要的兩種行動研究類型:

行動研究大致可以分成兩種做法:

一、參與式行動研究(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這種方式強調:「研究不是由外人來做,而是讓被研究的社群自己參與進來。」也就是說,研究參與者本身就是生活在那個社群裡、會受到研究結果影響的人。他們不是被研究的對象,而是一起動手找答案的夥伴。

二、實用行動研究(Practical Action Research)

相較之下,實用行動研究比較關注怎麼做研究,它的重點是解決實際問題,像是改進教學方法、提升工作效率、調整社區政策等等。

常見的三種行動研究模式:

在實際操作上,行動研究常出現這三種模式,每一種的風格和重點都有些不同:

  • 操作型(或技術型)模式
    用起來很像在跑一個小型專案,按照「計劃 → 行動 → 觀察 → 反思」這個循環一圈圈往前推進。每一輪的學習都會讓下一輪更成熟。

  • 合作型模式
    比較像是社群合作共創,強調不同角色之間的連結,透過大家一起反覆交流、分享意見,把經驗累積起來轉化成有用的學習成果。

  • 批判反思型模式
    這種模式想得更深一點,會檢視既有的制度和慣例,目的是要打破舊框架、讓行動變得更有意識、更有力量。

你知道嗎?行動研究的起源

行動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33年至1945年間擔任美國聯邦政府印地安人事務局局長的J.Collier。他與同事研究如何改善印地安人與非印地安人之間的關係時,認為最好的研究方法是該局內的同仁與局外的一般人士共同合作進行研究,因而首創「行動研究」一詞。

常見的行動研究論文架構(八大區塊)

一、前言/緒論

  • 說明你觀察到什麼問題

  • 為什麼這個問題值得研究

  • 研究目的與動機

  • 背景脈絡(例如學校/社區/團體的狀況)

二、文獻探討

  • 探討其他人針對類似問題的研究

  • 檢視已有的理論或實務策略

  • 說明你的研究和過去研究的關聯(或創新之處)

三、研究設計與方法

  • 行動研究的類型與模式(如合作型?批判型?)

  •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介紹

  • 資料蒐集方式(觀察、訪談、問卷、教學紀錄……)

  • 行動計畫與實施步驟(可用表格或流程圖幫助說明)

  • 研究倫理說明(如參與者同意、匿名處理)

四、行動歷程與資料分析

  • 描述每一階段的行動方案

  • 實施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成功、困難、意外轉折)

  • 蒐集到的資料分析(可以是質性分析、也可搭配簡單的量化統計)

  • 你從中學到什麼?(現象、趨勢、參與者的反應等等)

五、反思與修正

  • 每一輪行動之後的反思

  • 修正了哪些做法?為什麼?

  • 研究者自身的成長、觀點的轉變

六、結論與建議

  • 回答研究問題/達成的目標

  • 實務上的啟示

  • 對未來研究或現場實務的建議

七、參考文獻

八、附錄(選擇性)

  • 問卷樣本、訪談大綱、教案設計、圖表資料等等

小提醒:

  • 行動研究是活的,它不強調一開始就把所有流程規劃死,而是邊做邊調整、邊學邊改進,所以你的論文也應該呈現那個過程的真實感。

  • 附上你實際改變了什麼參與者的反應、以及你如何思考與修正,這些會比死板的分析還更有價值。

行動研究流程圖

行動研究流程圖

一個典型的行動研究流程圖,它呈現了一個持續循環、動態調整的實踐過程:

  1. 發現問題:從現場觀察或經驗中察覺某個值得關注的情況。
  2. 擬定計畫:根據問題設計具體行動策略。
  3. 採取行動:實際執行這些策略。
  4. 觀察結果:收集資料,看看效果如何。
  5. 反思修正:分析行動結果,進行調整與優化。
  6. 進入下一循環:根據反思再提出下一步行動,進入新一輪的循環。

 

這種圖與其直接放進簡報或論文裡說明研究設計結構,更好的是依你自己的主題調整每個步驟的名稱。

行動研究範例

範例主題:提升國中生英文單字記憶效果的行動研究

研究背景

一位國中英文老師發現學生背單字總是記不牢,上課也缺乏動機。老師希望能透過改變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提升記憶效果和參與感。

研究問題

改用「遊戲化學習」策略,能否提升學生的英文單字記憶效果?

行動研究流程

  1. 發現問題:學生背單字效率低,測驗分數偏低,多數人反映「背完就忘」。
  2. 擬定計畫:設計一套結合競賽、小組合作與獎勵制度的「單字大富翁」遊戲,每週在課堂上實施兩次。
  3. 採取行動:教師在課堂上導入新教學法,觀察學生的反應,記錄課堂互動情況,並進行前後測。
  4. 觀察結果:大多數學生在單字小考成績上明顯進步,課堂氛圍也更活躍。小組合作的情境讓原本不積極的學生也開始參與。
  5. 反思與修正:發現某些學生會因遊戲太激烈而分心,因此老師調整規則,降低競爭壓力,增加學習任務的多樣性(例如選擇題+拼字比賽交替使用)。
  6. 再次行動與持續調整:修正後效果更佳,學生學習動機明顯提高,部分原本表現落後的學生也開始主動學習。

作者簡介

Jerome Chang

AsiaEdit 數位行銷

Jerome 是位有多年經驗的自由撰稿作家、數位行銷專家,目標通過提供準確有用的訊息來幫助學術作者發表作品。擅長SEO、內容行銷及社群媒體策略,致力於提升品牌在線上的能見度和互動。

附註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LinkedIn Weibo

發布你的評論

您的電郵不會公開。必須填寫項目*

您的日程安排,我們最關切 AsiaEdit 採用個性化的編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