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文的時候,章節怎麼排,真的比你想的還關鍵。不是只是把東西寫一寫就好了,而是要讓讀者一步一步看下去,不會跳出來說:「欸?這裡怎麼突然講這個?」
從引言、文獻回顧、研究方法到結果與討論,這樣的順序其實是一種默契。大家熟悉,也比較能一眼看懂。不過,這不是絕對的規則。
舉個例子,有些質性研究,會把文獻回顧放到討論之後,因為作者想讓讀者先進入田野現場,再帶你回來對照理論,感受會更直接。
還有像跨領域的論文,有時候要先鋪陳某個領域的背景,才能讓後面的分析有依據。這種情況下,就可能會插進一個「特定理論概述」之類的章節。
甚至,有時研究方法跟結果緊密到你乾脆寫成一章,不分開來,讓人順順地看過去就理解了。
總之,結構的安排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這樣寫,能不能幫你把重點講清楚?能不能讓讀者自然地走完一輪,不被絆住?只要答案是肯定的,結構調整就不是問題。
1. 引言(Introduction): 引言部分應包含研究問題的背景介紹、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目標和問題陳述。這一部分的目的是為讀者提供研究背景,並明確指出研究的範疇和預期目標。
2. 文獻回顧(Literature Review): 在這一部分,作者應詳細探討相關領域的現有文獻,評估和比較前人的研究,並找出研究間的差異和空白。文獻回顧應支持研究問題,並為方法選擇提供理論基礎。
3. 研究方法(Methodology): 方法章節應詳細說明研究的設計、使用的技術、數據收集和分析過程。這樣做是為了確保研究的可重復性,並讓讀者理解研究結果的產生方式。
4. 結果(Results): 這一部分純粹報告研究結果,不包含任何解釋。通常,結果會用圖表、圖形和表格來呈現,以便於讀者理解和分析。
5. 討論(Discussion): 在討論部分,作者將結果與文獻回顧中的理論和其他研究相對比,詮釋結果的意義,並討論研究限制和結果的實際應用。
6. 結論(Conclusion): 結論應總結研究的主要發現,回顧研究目標是否達成,並提出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寫論文的時候,光靠文字很難讓人一下就抓住整體脈絡。這時候,一張結構圖或流程圖,往往比三段文字還有力。它不只是裝飾,而是整篇論文的「導航地圖」。
不管是引言到結論的流程,還是變項之間的邏輯關聯,只要整理成圖,就能一眼看懂:研究是怎麼鋪陳、怎麼發展,又怎麼收尾的。對讀者來說,這種視覺化的輔助,簡直像 GPS 一樣,能快速掌握整體輪廓,不再迷路。
當然,每篇論文的內容都不一樣,有的走理論路線、有的重實驗設計,有的變項單純,有的錯綜複雜。所以架構圖也不會有統一模板。重點不是要長得「正確」,而是夠清楚,能準確表達這篇研究的重點跟層次。
說到底,好的架構圖不是把所有資訊塞進去,而是知道哪些該放、怎麼放,讓讀者光看圖就有「喔~原來你要做這件事啊」的瞬間理解感。
開始畫圖前,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你論文的核心內容。這聽起來簡單,但其實很多人畫圖卡住,就是因為自己都還不夠清楚問題在哪裡。
你可以先寫下一句話,回答:「我這篇研究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然後列出你關注的關鍵詞或變項,例如「使用者滿意度」、「數位學習成效」、「品牌信任」等等。這些就是之後圖裡的主要角色。
接著,把你整篇論文會經過的章節或流程列出來。這些不一定非得是照著標準格式走,比如你可以只先寫下研究會經歷的幾個階段,
例如「文獻探討 → 方法設計 → 資料蒐集 → 結果分析 → 結論詮釋」。
這一排東西,就是你架構圖的骨幹。你之後畫出來的圖,就是要讓人一眼看懂,這個研究是怎麼一步一步進行的。
當你有了研究要素跟章節流程,下一步是問:「這些之間是什麼關係?」有沒有什麼變項是影響其他的?哪些章節是承接上一步的分析?
你可以想像是在說故事,哪些是因、哪些是果、哪些是中間的橋樑?這個邏輯釐清清楚了,架構圖就不會只是把幾個方塊擺一排,而是真的在講一段有邏輯的話。
圖不是亂畫的,選什麼結構,會直接影響讀者的理解方式。如果你是在呈現章節順序,像時間軸或流程圖就很適合;但如果你是在展示變項關係,那就需要用概念圖或模型圖。
選圖形,就像選說話方式──你想用圖說什麼,就得選對「語法」。這時候也可以參考別人的論文,看看哪一種架構圖的視覺方式讓你一看就懂,那種就是值得參考的。
最後,別怕醜,先畫起來再說。你可以用簡單的工具:PowerPoint 拖個方框、Canva 找個流程圖模板、或直接手繪也行。關鍵是,畫出來後你自己能說清楚邏輯,那就是一張好圖。等邏輯穩了,再慢慢美化也不遲。
當你準備將腦中的論文結構具象化時,其實不用打開複雜的繪圖軟體,只要打開 Canva 就行了。這個線上工具不只適合做簡報、海報,也非常適合視覺化你的論文章節。
一開始進入 Canva 時,選擇「建立設計」,然後可以從範本中挑選簡單的空白畫布,建議使用圖表(不限數量)這個範本。接著,在“工具”,Canva 會提供一系列可以直接拖曳使用的形狀和連接線條。
特別推薦使用裡面的方格元素來代表每一個章節,比如「引言」、「研究方法」、「結果討論」等。然後透過箭頭或自動對齊的連線功能,把彼此間的邏輯關係標示出來。不需要自己拉線對齊、也不用擔心排版崩壞,一切都能流暢地完成。
這樣做的好處是,整體架構一目瞭然,不僅可以幫助自己釐清論文的章節安排,也能讓指導教授快速掌握你的研究邏輯。而且製作好的結構圖還可以匯出成圖片或 PDF,直接放進論文或報告中使用,既清楚又專業。
這個說法偏向「學位論文」寫作流程與章節要求,通常會依照學校的規範去編排。除了前述內容介紹之外,還可能包含這些部分:
完整碩士論文組成:
有時候,碩士論文架構也要求研究成熟度與完整性——比起一般論文,要有更完整的資料處理、統計分析、討論深度要求。
這是最容易跟上面搞混的概念。它不是「章節順序」,而是你研究的設計邏輯,像是「研究從哪裡出發,要探討哪些變項,它們的關係是什麼」。常用於量化或模型導向研究。
典型呈現方式:
參考資料
💡 延伸閱讀:行動研究是什麼:行動研究流程圖和論文架構範例
Jerome 是位有多年經驗的自由撰稿作家、數位行銷專家,目標通過提供準確有用的訊息來幫助學術作者發表作品。擅長SEO、內容行銷及社群媒體策略,致力於提升品牌在線上的能見度和互動。
您的日程安排,我們最關切 AsiaEdit 採用個性化的編修方法。
香港灣仔軒尼斯道99號
彰顯大廈 2101室
上午 9:00 至下午 6:00
(+852) 2590 6588
發布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