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確研究興趣或職涯目標
例如你知道自己未來想走研究、教學、專業領域(法律、醫療、工程等)需要碩士或博士學位才能深耕。
目標職位要求學歷門檻
有些行業(例如政策智庫、研發、學術、外商特定職缺)會直接要求碩士以上學歷才能應徵。
打算藉由學歷作為「跨國跳板」
例如你計畫到美國或歐洲工作,沒有當地學歷幾乎不可能進入當地勞動市場。透過當地研究所,不只拿到學歷,還能透過校友資源、實習、校園徵才進入當地職場。
已經具備基礎經驗,想深化專業
工作幾年後發現自己在專業上遇到瓶頸,清楚知道回學校可以補什麼洞、解決什麼問題。
想要轉職或跨領域轉換跑道
例如你大學讀生物,但發現自己其實想進入AI或商業領域,透過研究所重新取得資格或門票。
擁有時間、經濟與心理資源承擔這段旅程
念研究所不是逃避現實,是主動投資自己,有意識地知道這會花時間和金錢。
只是為了「延後就業」、「不知道要做什麼」而繼續升學
這是最多人後悔的情況,讀完出來還是不知道自己要幹嘛。
以為學歷能自動解決職涯困境
例如工作表現不好、轉職卡關、薪資太低……這些通常跟能力或經驗比較相關,學歷幫不上忙。
沒有任何研究或專業動機,純粹「學業表現好所以理所當然要繼續」
這種人讀到一半會很痛苦,因為研究所和大學完全是兩種玩法。
對職場、產業一無所知,沒有做過任何嘗試或實習
很可能學了一堆理論,出來發現根本用不上,甚至懷疑自己白花時間。
經濟或心理資源不夠,卻勉強自己硬撐
念研究所壓力大,若沒有穩定支持,很容易拖延或中途放棄,造成更大負擔。
從人力資本理論的角度來看,擁有碩士學歷通常代表個人在人力資本上的投資增加,因此理論上應能帶來薪資上的提升。
許多學者主張跨領域學習因其能擴展知識視野而被視為更具價值的投資形式,但這份研究顯示,攻讀跨領域的研究所學位,實際上並未顯著提升畢業後的薪資水準。
在這些領域,碩士學歷通常能帶來明顯的薪資提升。例如,資訊相關科系的碩士畢業生起薪往往高於學士,若畢業於頂尖大學或擁有國外學歷,薪資差距可能更大(以2025年資料來說) 。
此外,有研究顯示在工程、製造及營造類領域,選擇研究所讀跨領域的薪資顯著低於同領域,這可能是因為選擇跨領域的比例較低(3.18%),讓雇主認為其人力素質較低所致。 Airiti Library
在教育體系中,碩士學歷常與薪資等級掛鉤。例如,教師若擁有碩士學歷,起薪和未來的薪資成長空間通常較大。 根據臺中市公立學校教師敘薪標準作業手冊,教師的起薪點數依學歷而定:
學士學歷起薪為190薪點
碩士學歷起薪為245薪點
博士學歷起薪為330薪點
這表示,擁有碩士學歷的教師,其起薪點數比學士學歷高出55點,直接反映在薪資上的差異。
在某些產業,如行銷、文創等,碩士學歷對薪資的影響可能較小,甚至不明顯。這些領域更重視實務經驗和個人能力。
有些人一畢業,心裡最清楚的就是「錢」。不為別的,生活要過、房租要繳、爸媽可能還等著你幫忙貼家用。所以他們直接投身職場,優先鎖定大公司、高起薪產業、或者任何能讓履歷好看的工作,先撐起經濟基本盤。
風險
這條路的危險在於「先求有、沒想過要什麼」。選到一個高壓卻無未來感的工作,三年後可能人已經磨光,錢也沒存多少。
另一種人選擇把學習當跳板,特別是當他們發現學士學歷的天花板很低,或者夢想的產業根本不看學士一眼。這時候,研究所變成了「延後投入,但試圖放大未來報酬」的投資。尤其資訊、電機、教育、公職這些領域,碩士學歷往往直接決定起薪門檻。
風險
風險很現實——念錯科系、選錯學校、畢業後市場需求下滑,你不只賠掉時間,還可能比直接就業的人落後一大截。
有些人壓根不想走「安全牌」。他們對體制、朝九晚五、標準答案完全沒興趣,反而渴望做點「屬於自己」的事。不管是創業、當運動員、搞自媒體、做設計接案,他們認為年輕就是本錢,現在不闖,更待何時?
風險
市場沒想像中友善。現實會告訴你,熱情和才華不一定能換飯吃。很多人過度理想化創業或自由工作的自由,卻沒準備好面對收入不穩、孤軍奮戰的壓力。
還有一群人其實沒有特別明確的方向,但他們知道總不能什麼都不做。所以選擇「先上車再說」,找一份過得去的工作,邊做邊看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這條路看似最保險,但也最容易被時間消磨。
風險
你可能一不小心就困在「過得去但不滿意」的舒適圈裡,直到發現自己被困住的時候,已經是五年、十年之後。
大部分人以為的挑戰是考試,但真正的挑戰往往發生在考上之後。
你以為進去會每天學到新知識、充滿成就感,結果90%的時間都在讀不想讀的文獻、改格式、做無數次失敗實驗、處理難纏的統計資料。而且,大多數人最後會發現自己根本沒那麼愛研究,只是沒別的選擇才硬著頭皮念。
別以為研究是個人戰鬥,教授的風格、實驗室氣氛,幾乎決定你的研究所生活是不是地獄模式。遇到放生型、壓榨型、功勞搶光型的教授,會讓你懷疑人生。甚至有些研究室同儕之間鬥爭激烈,完全沒有團隊合作可言。
很多人進去之前沒算過「這個學位到底值不值」。念完出來發現市場根本不買單,或是工作根本不需要碩士,但你已經多花了2~3年,機會成本驚人。如果念的領域、學校沒有明顯的市場價值,那你可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不少人進了研究所之後,才發現自己過得比大學更窮、更忙、更不快樂。尤其那些邊打工、邊做研究的人,白天上班、晚上趕論文,長期下來身心俱疲、社交斷裂、壓力爆棚。
你是誰?為什麼要讀?
先問問自己,到底是因為熱愛專業?還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怕面對現實、或者家人朋友都在讀?理由很重要,因為它會決定你後面能走多遠。如果你只是想「混個文憑」,老實說,學費跟時間可能不太划算。可是如果你已經有很明確的興趣、想深入某個領域,甚至有未來的研究或職涯規劃,那讀下去就很值得。
資源怎麼分配?學費、時間、機會成本
台灣私立研究所一年學費大約12萬到18萬不等,公立便宜一點。但別忘了,兩年時間不只花錢,還少賺至少60萬到100萬的薪水。能不能找到獎學金、助教、產學合作計畫,減少經濟壓力?這些都值得打聽。
學校、系所、老師比排名更重要
別迷信排行。好的學校、強的資源當然加分,但真正會影響你未來的,是這個系的專業夠不夠實用、老師願不願意帶你、能不能連結業界或國際資源。建議實際去參觀、參加說明會、聊聊學長姊、甚至直接寄信問教授。敢問的人,通常才拿得到機會。
出路現實嗎?不要只看學歷光環
台灣有些領域(例如法律、醫療、教育)碩士學歷對薪資與升遷有明顯影響。但像文史哲、設計、社會科學這些領域,碩士不一定保證高薪。要問的是:你想進的產業,真的在乎這個學歷嗎?還是更看重經驗、人脈、作品集?
一個實用小訣竅:不要只聽招生簡章或官方網站的話。
那些都是賣廣告用的。真正有價值的資訊,來自學長姐的經驗、業界對這個系所的看法、畢業生的真實出路。找得到這些人聊聊,會比自己亂猜好太多。
您的日程安排,我們最關切 AsiaEdit 採用個性化的編修方法。
香港灣仔軒尼斯道99號
彰顯大廈 2101室
上午 9:00 至下午 6:00
(+852) 2590 6588
發布你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