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來源:Yahoo新聞 1、Yahoo新聞 2
此外,有研究顯示在工程、製造及營造類領域,選擇研究所讀跨領域的薪資顯著低於同領域,這可能是因為選擇跨領域的比例較低(3.18%),讓雇主認為其人力素質較低所致。 Airiti Library
🎓 教育與公職領域
在教育體系中,碩士學歷常與薪資等級掛鉤。例如,教師若擁有碩士學歷,起薪和未來的薪資成長空間通常較大。 根據臺中市公立學校教師敘薪標準作業手冊,教師的起薪點數依學歷而定:
學士學歷起薪為190薪點
碩士學歷起薪為245薪點
博士學歷起薪為330薪點
這表示,擁有碩士學歷的教師,其起薪點數比學士學歷高出55點,直接反映在薪資上的差異。
🎨 其他領域(行銷、文創等)
在某些產業,如行銷、文創等,碩士學歷對薪資的影響可能較小,甚至不明顯。這些領域更重視實務經驗和個人能力。
4種大學畢業生的常見選擇
一、經濟現實派:趕快工作、累積資本
有些人一畢業,心裡最清楚的就是「錢」。不為別的,生活要過、房租要繳、爸媽可能還等著你幫忙貼家用。所以他們直接投身職場,優先鎖定大公司、高起薪產業、或者任何能讓履歷好看的工作,先撐起經濟基本盤。
風險
這條路的危險在於「先求有、沒想過要什麼」。選到一個高壓卻無未來感的工作,三年後可能人已經磨光,錢也沒存多少。
二、深造投資派:先念研究所
另一種人選擇把學習當跳板,特別是當他們發現學士學歷的天花板很低,或者夢想的產業根本不看學士一眼。這時候,研究所變成了「延後投入,但試圖放大未來報酬」的投資。尤其資訊、電機、教育、公職這些領域,碩士學歷往往直接決定起薪門檻。
風險
風險很現實——念錯科系、選錯學校、畢業後市場需求下滑,你不只賠掉時間,還可能比直接就業的人落後一大截。
三、夢想理想派:追尋熱情或創業
有些人壓根不想走「安全牌」。他們對體制、朝九晚五、標準答案完全沒興趣,反而渴望做點「屬於自己」的事。不管是創業、當運動員、搞自媒體、做設計接案,他們認為年輕就是本錢,現在不闖,更待何時?
風險
市場沒想像中友善。現實會告訴你,熱情和才華不一定能換飯吃。很多人過度理想化創業或自由工作的自由,卻沒準備好面對收入不穩、孤軍奮戰的壓力。
四、混合安全牌:先就業、邊探索
還有一群人其實沒有特別明確的方向,但他們知道總不能什麼都不做。所以選擇「先上車再說」,找一份過得去的工作,邊做邊看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這條路看似最保險,但也最容易被時間消磨。
風險
你可能一不小心就困在「過得去但不滿意」的舒適圈裡,直到發現自己被困住的時候,已經是五年、十年之後。
研究所的挑戰
大部分人以為的挑戰是考試,但真正的挑戰往往發生在考上之後。
研究本身枯燥、挫折感巨大
你以為進去會每天學到新知識、充滿成就感,結果90%的時間都在讀不想讀的文獻、改格式、做無數次失敗實驗、處理難纏的統計資料。而且,大多數人最後會發現自己根本沒那麼愛研究,只是沒別的選擇才硬著頭皮念。
指導教授與研究室文化
別以為研究是個人戰鬥,教授的風格、實驗室氣氛,幾乎決定你的研究所生活是不是地獄模式。遇到放生型、壓榨型、功勞搶光型的教授,會讓你懷疑人生。甚至有些研究室同儕之間鬥爭激烈,完全沒有團隊合作可言。
學歷與市場脫節
很多人進去之前沒算過「這個學位到底值不值」。念完出來發現市場根本不買單,或是工作根本不需要碩士,但你已經多花了2~3年,機會成本驚人。如果念的領域、學校沒有明顯的市場價值,那你可能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生活與心理壓力
不少人進了研究所之後,才發現自己過得比大學更窮、更忙、更不快樂。尤其那些邊打工、邊做研究的人,白天上班、晚上趕論文,長期下來身心俱疲、社交斷裂、壓力爆棚。
如何選擇研究所
你是誰?為什麼要讀?
先問問自己,到底是因為熱愛專業?還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怕面對現實、或者家人朋友都在讀?理由很重要,因為它會決定你後面能走多遠。如果你只是想「混個文憑」,老實說,學費跟時間可能不太划算。可是如果你已經有很明確的興趣、想深入某個領域,甚至有未來的研究或職涯規劃,那讀下去就很值得。
資源怎麼分配?學費、時間、機會成本
台灣私立研究所一年學費大約12萬到18萬不等,公立便宜一點。但別忘了,兩年時間不只花錢,還少賺至少60萬到100萬的薪水。能不能找到獎學金、助教、產學合作計畫,減少經濟壓力?這些都值得打聽。
學校、系所、老師比排名更重要
別迷信排行。好的學校、強的資源當然加分,但真正會影響你未來的,是這個系的專業夠不夠實用、老師願不願意帶你、能不能連結業界或國際資源。建議實際去參觀、參加說明會、聊聊學長姊、甚至直接寄信問教授。敢問的人,通常才拿得到機會。
出路現實嗎?不要只看學歷光環
台灣有些領域(例如法律、醫療、教育)碩士學歷對薪資與升遷有明顯影響。但像文史哲、設計、社會科學這些領域,碩士不一定保證高薪。要問的是:你想進的產業,真的在乎這個學歷嗎?還是更看重經驗、人脈、作品集?
一個實用小訣竅:不要只聽招生簡章或官方網站的話。
那些都是賣廣告用的。真正有價值的資訊,來自學長姐的經驗、業界對這個系所的看法、畢業生的真實出路。找得到這些人聊聊,會比自己亂猜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