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電機、資工這三大硬派領域裡,IEEE 的名字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論你是在寫碩博士論文,還是剛起步的研究新手,只要開始關注學術發表,IEEE 幾乎是繞不開的一站。但 IEEE 論文這麼多,到底哪一些是真正的頂尖?它們的等級又該怎麼分?
這篇就來幫你拆解:從期刊分類、影響力指標、分區邏輯到與 SCI、EI 的關聯,讓你在學術發表這條路上少走點冤枉路。
IEEE,全名是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乍看名字像公會,實際上它更像一個跨國出版巨獸。
它不只發表期刊,還每年舉辦超過三百場會議,涵蓋從電機、通訊到人工智慧、自駕車、醫療工程等一堆高端領域。IEEE 手上的出版物主要可以分三種:
不論是哪一種,IEEE 都走「高標準」這一路線。同行審查嚴格,編輯流程不馬虎,光投稿都得先過不少關卡。
很多人初入學術圈,第一個搞不清楚的名詞就是「Q1/Q2」。這些是根據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或 SJR 等評比機構,依據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給期刊分的「區」。大致上可以這樣理解:
IEEE 旗下的重量級期刊,像是:
這些不只是 Q1,還常年盤據影響因子排行榜的前段班,有些甚至逼近兩位數以上,可說是論文界的「名人堂」。
另外,中國科協也推出了自己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將部分 IEEE 期刊歸類為 T1(國際頂尖)或 T2(國際知名),代表其學術與應用價值獲得廣泛認可。
雖然大家都愛講 IF(Impact Factor),但它不是唯一指標。還有幾個你可能會看到的:
一本真正強的期刊不會只有一個指標亮眼,而是整體評比都很強。
會議論文一向讓人又愛又怕:好發、速度快,但也常被認為不如期刊嚴謹。不過在 IEEE,這件事不能一概而論。
像是 CVPR、ICCV、GLOBECOM、ICC 這類會議,能進的論文品質甚至高過部分 Q1 期刊。學界也會認為,若能在這類旗艦會議發表,是一項非常強的能力證明,尤其對早期研究人員來說加分不少。
不過要小心,IEEE 也有一些小型、地區性會議,影響力就沒那麼強,這些論文大多只會被 EI 收錄,不一定能進 SCI。
IEEE 的絕大多數期刊都被 SCI 收錄,約 80% 左右;而幾乎所有會議與期刊論文都能進入 EI 資料庫。所以從「被引用能見度」來說,IEEE 是很強勢的出版單位。只是,要注意並不是所有 IEEE 會議都有同樣能見度,還是得看會議等級。
如果你想在電機、資工、通訊等領域站穩腳步,IEEE 幾乎就是不可或缺的舞台。能在上面發表,不只是履歷上亮眼的經歷,更是學術圈與業界對你專業能力的一種認證。
發一篇 IEEE 的 Q1 期刊,可能比三篇雜誌等級的論文更有份量。參與它們的會議,也會讓你與最前沿的技術、研究者接軌。長期來看,這些都是累積專業聲譽與建立人脈資源的起點。
選擇對的投稿標的,會直接決定你努力的方向是不是白費。尤其是 IEEE 的期刊與會議眾多,不查清楚就投稿,很可能會掉進「審完半年、退稿三秒」的窘境。
幾個實用的判斷依據,可以幫助你找對方向: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
香港灣仔軒尼斯道99號
彰顯大廈 2101室
上午 9:00 至下午 6:00
(+852) 2590 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