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英語影響您發表研究的機會!

IEEE 論文等級懶人包:從期刊分區到學界地位,一次搞懂

17 July 2025

在工程、電機、資工這三大硬派領域裡,IEEE 的名字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論你是在寫碩博士論文,還是剛起步的研究新手,只要開始關注學術發表,IEEE 幾乎是繞不開的一站。但 IEEE 論文這麼多,到底哪一些是真正的頂尖?它們的等級又該怎麼分?

這篇就來幫你拆解:從期刊分類、影響力指標、分區邏輯到與 SCI、EI 的關聯,讓你在學術發表這條路上少走點冤枉路。

IEEE 是什麼?它出版的論文有哪幾種?

IEEE,全名是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乍看名字像公會,實際上它更像一個跨國出版巨獸。

它不只發表期刊,還每年舉辦超過三百場會議,涵蓋從電機、通訊到人工智慧、自駕車、醫療工程等一堆高端領域。IEEE 手上的出版物主要可以分三種:

  • 學術期刊(Journals):偏重完整研究,文章通常篇幅較長、內容也更深入。
  • 快報(Letters):篇幅較短,但資訊即時,適合發表最新發現或技術突破。
  • 會議論文(Conference Papers):呈現在國際會議中,時效性高,部分頂尖會議等同於Q1等級的期刊。

不論是哪一種,IEEE 都走「高標準」這一路線。同行審查嚴格,編輯流程不馬虎,光投稿都得先過不少關卡。

Q1 是什麼?IEEE 的期刊在學界是什麼段位?

很多人初入學術圈,第一個搞不清楚的名詞就是「Q1/Q2」。這些是根據 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或 SJR 等評比機構,依據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給期刊分的「區」。大致上可以這樣理解:

  • Q1:頂尖,全球該領域前25%的期刊
  • Q2:還不錯,前25~50%
  • Q3/Q4:次一階,投稿競爭沒那麼激烈

IEEE 旗下的重量級期刊,像是:

  •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PAMI)
  • IEEE Communications Surveys & Tutorials

這些不只是 Q1,還常年盤據影響因子排行榜的前段班,有些甚至逼近兩位數以上,可說是論文界的「名人堂」。

另外,中國科協也推出了自己的「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將部分 IEEE 期刊歸類為 T1(國際頂尖)或 T2(國際知名),代表其學術與應用價值獲得廣泛認可。

除了影響因子,還有哪些指標能判斷一本期刊的地位?

雖然大家都愛講 IF(Impact Factor),但它不是唯一指標。還有幾個你可能會看到的:

  • SJR(SCImago Journal Rank):看的是「被誰引用」,不是單純計次數。
  • H-index:這個指標會看該期刊有幾篇被引用超過 H 次。
  • 學科排名:每本期刊會在某個領域中排名,這也能看出它在該領域的實力。

一本真正強的期刊不會只有一個指標亮眼,而是整體評比都很強。

IEEE 的會議論文,學術地位高嗎?

會議論文一向讓人又愛又怕:好發、速度快,但也常被認為不如期刊嚴謹。不過在 IEEE,這件事不能一概而論。

像是 CVPRICCVGLOBECOMICC 這類會議,能進的論文品質甚至高過部分 Q1 期刊。學界也會認為,若能在這類旗艦會議發表,是一項非常強的能力證明,尤其對早期研究人員來說加分不少。

不過要小心,IEEE 也有一些小型、地區性會議,影響力就沒那麼強,這些論文大多只會被 EI 收錄,不一定能進 SCI。

IEEE 論文跟 SCI、EI 的關係是什麼?

  •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主要收錄自然科學領域的高品質期刊。
  • EI(Engineering Index):專注工程技術領域,會收期刊也收會議。

IEEE 的絕大多數期刊都被 SCI 收錄,約 80% 左右;而幾乎所有會議與期刊論文都能進入 EI 資料庫。所以從「被引用能見度」來說,IEEE 是很強勢的出版單位。只是,要注意並不是所有 IEEE 會議都有同樣能見度,還是得看會議等級。

為什麼 IEEE 論文這麼重要?

如果你想在電機、資工、通訊等領域站穩腳步,IEEE 幾乎就是不可或缺的舞台。能在上面發表,不只是履歷上亮眼的經歷,更是學術圈與業界對你專業能力的一種認證。

發一篇 IEEE 的 Q1 期刊,可能比三篇雜誌等級的論文更有份量。參與它們的會議,也會讓你與最前沿的技術、研究者接軌。長期來看,這些都是累積專業聲譽與建立人脈資源的起點。

想投稿 IEEE?該怎麼挑對才不白忙一場?

選擇對的投稿標的,會直接決定你努力的方向是不是白費。尤其是 IEEE 的期刊與會議眾多,不查清楚就投稿,很可能會掉進「審完半年、退稿三秒」的窘境。

幾個實用的判斷依據,可以幫助你找對方向:

  • 明確鎖定研究領域的核心期刊:先查有哪些 IEEE 期刊涵蓋你的研究主題,官方網站與 IEEE Xplore 上都能搜尋主題關鍵字、閱讀近期發表文章,看是否與你研究方向契合。
  • 查過往發表內容的取向:有些期刊偏理論、有些偏應用,有些愛模型、有些重實驗。別只看期刊名稱,要看它「喜歡什麼」,才能投其所好。
  • 評估競爭程度與自身狀況:如果你是第一次投稿,不妨從 Q2 級的優質期刊或中上等級的會議開始挑戰。太高難度反而讓你卡稿一年不見回音,信心也先被打垮。
  • 確認是否有特刊或徵稿主題(Special Issue):IEEE 許多期刊會定期推出特定主題號,若你研究剛好切中這個題目,命中率會比一般號還高。
  • 查清楚是否收費、審稿時間與開放存取政策:部分 IEEE 期刊是 open access(需繳費),也有些審稿動輒超過六個月,這些都可能影響你論文發表時程或經費安排。

附註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LinkedIn Weibo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