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專題製作裡,題目往往決定了方向感。選對題目,就像登山時找到正確的山口,你會更容易沿著路徑向上爬;選錯題目,則可能在半山腰迷路,怎麼走都覺得卡。
真正能撐到最後的專題,多半不是因為題目「特別偉大」,而是因為那是研究者自己在意、願意花時間鑽研的議題。
投入感,是推動整個過程的燃料。即便最後比賽沒得獎,或老師的評分不算最高,研究過程中累積的思考與方法,才是長遠會留下的東西。
題目定得太大,很容易在資料海裡漂流;定得太小,可能又顯得沒有深度。這時可以練習「小題大作」與「大題小作」的互換。
先想個大方向,再刻意縮小到一個具體案例;或從一個小觀察出發,嘗試往制度、歷史、跨國比較延伸。
發散與收斂的雙鑽石流程雖然常用,但很多學生卡在「盲目發想」那一階。這時「釣魚思考模型」就派上用場。
先確定研究目的,與組員達成共識,設定主題範圍後蒐集案例,分析它們的特點,再根據分析結果展開新一輪發想。這樣一來,發散有方向,收斂更踏實。
如果題目方向模糊,還可以用 ORID(觀察、反思、詮釋、決策)或 PEEL(主題句、解釋、例證、連結)框架,把想法寫下來,邊寫邊整理出核心問題。
在定案前,不妨給自己一張檢核表。首先,檢查資料來源是否客觀、可信,避免完全依賴單一立場的新聞或網站。再來評估時間與資源,如果專題期限只有兩個月,別挑需要長期追蹤的研究設計。
研究方法的配適性也要考慮。文獻分析、訪談、問卷、實驗,各自適合的議題不同。
文獻分析適合已有大量前人研究的題目,訪談能挖出深層觀點,問卷則能量化趨勢,實驗需要可控變數與明確假設。最後,組員共識與角色分工要提前確認,不然中途出現理念不合,題目再好也難推進。
題目確定後,專題的骨架就要搭起來。常見的四大結構是前言、正文、結論與參考文獻,缺一不可。前言是背景與動機,要讓讀者知道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正文是論證與分析,每一段都要緊扣題目;結論則收攏重點,回應研究問題;參考文獻則是證明你有扎實依據。
時程規劃同樣重要。甘特圖雖然看似形式化,但它會迫使你在一開始就思考進度分配,避免研究後期手忙腳亂。
專題不只是完成一份報告,而是把所學整合起來,在做中學的過程。遇到瓶頸時,先回到文獻探討,也可以找師長或同儕討論。別害怕中途修正題目,很多高質量的專題都是在過程中不斷微調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在長時間裡保持對題目的興趣與耐心,因為沒有熱忱,很難撐過繁瑣的研究細節。
題目的確定,可以想成七步循環:
它不是一次完成的流程,而是反覆回到前面調整的過程。每個人的資源、時間、興趣都不同,沒有單一的最佳題目,只有最適合你的那一個。記得,題目只是起點,真正的價值在於一路上你如何提問、驗證、反思,直到抵達自己的答案。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
香港灣仔軒尼斯道99號
彰顯大廈 2101室
上午 9:00 至下午 6:00
(+852) 2590 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