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英語影響您發表研究的機會!

專題題目怎麼訂:從靈感到落地的思考路徑

17 August 2025

在專題製作裡,題目往往決定了方向感。選對題目,就像登山時找到正確的山口,你會更容易沿著路徑向上爬;選錯題目,則可能在半山腰迷路,怎麼走都覺得卡。

真正能撐到最後的專題,多半不是因為題目「特別偉大」,而是因為那是研究者自己在意、願意花時間鑽研的議題。

投入感,是推動整個過程的燃料。即便最後比賽沒得獎,或老師的評分不算最高,研究過程中累積的思考與方法,才是長遠會留下的東西。

靈感從哪裡來

  • 新聞時事作為切入點
    • 從最新或具爭議性的社會事件開始,例如「死刑釋憲」。
    • 先了解事件全貌,再進一步追問關鍵問題,例如「不同國家是怎麼處理的?」、「制度差異會造成什麼影響?」
    • 透過這種延伸追問,將龐大議題縮小成可研究、可執行的專題題目。
  • 生活觀察轉化為研究問題
    • 課堂上的冷知識、街頭觀察到的現象、日常生活中的小困擾,都可能是題目的起點。
    • 例如校園降噪措施、地方市場塑膠袋使用情況等,都能延伸成有數據、有故事的研究。
    • 不要忽略個人興趣帶來的持續動力,因為這會決定你能否長時間投入。
  • 歷屆作品與成功案例的啟發
    • 參考高中職專題競賽、設計系畢業製作、科展得獎作品等現成案例。
    • 從別人的題目與方法中,找出自己能延伸或改良的切入角度。
    • 觀察他們如何聚焦題目、選擇研究方法,並評估是否適合自己的資源與時間。
  • 學術資源檢驗可行性
    • 善用 Google Scholar、學校圖書館資料庫,確認題目是否有足夠的學術背景支持。
    • 請教熟悉領域的老師、助教或實驗室同儕,得到專業的可行性評估。
    • 若需要快速延伸思路,可以先用 ChatGPT 嘗試生成關鍵字,再回到學術搜尋過濾、驗證結果。

聚焦題目的方法

題目定得太大,很容易在資料海裡漂流;定得太小,可能又顯得沒有深度。這時可以練習「小題大作」與「大題小作」的互換。

先想個大方向,再刻意縮小到一個具體案例;或從一個小觀察出發,嘗試往制度、歷史、跨國比較延伸。

發散與收斂的雙鑽石流程雖然常用,但很多學生卡在「盲目發想」那一階。這時「釣魚思考模型」就派上用場。

先確定研究目的,與組員達成共識,設定主題範圍後蒐集案例,分析它們的特點,再根據分析結果展開新一輪發想。這樣一來,發散有方向,收斂更踏實。

如果題目方向模糊,還可以用 ORID(觀察、反思、詮釋、決策)或 PEEL(主題句、解釋、例證、連結)框架,把想法寫下來,邊寫邊整理出核心問題。

題目可行性檢查

在定案前,不妨給自己一張檢核表。首先,檢查資料來源是否客觀、可信,避免完全依賴單一立場的新聞或網站。再來評估時間與資源,如果專題期限只有兩個月,別挑需要長期追蹤的研究設計。

研究方法的配適性也要考慮。文獻分析、訪談、問卷、實驗,各自適合的議題不同。

文獻分析適合已有大量前人研究的題目,訪談能挖出深層觀點,問卷則能量化趨勢,實驗需要可控變數與明確假設。最後,組員共識與角色分工要提前確認,不然中途出現理念不合,題目再好也難推進。

從題目到專題架構

題目確定後,專題的骨架就要搭起來。常見的四大結構是前言、正文、結論與參考文獻,缺一不可。前言是背景與動機,要讓讀者知道為什麼要研究這個問題;正文是論證與分析,每一段都要緊扣題目;結論則收攏重點,回應研究問題;參考文獻則是證明你有扎實依據。

時程規劃同樣重要。甘特圖雖然看似形式化,但它會迫使你在一開始就思考進度分配,避免研究後期手忙腳亂。

心態與過程

專題不只是完成一份報告,而是把所學整合起來,在做中學的過程。遇到瓶頸時,先回到文獻探討,也可以找師長或同儕討論。別害怕中途修正題目,很多高質量的專題都是在過程中不斷微調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在長時間裡保持對題目的興趣與耐心,因為沒有熱忱,很難撐過繁瑣的研究細節。

小結與行動步驟

題目的確定,可以想成七步循環:

  1. 靈感來源
  2. 初步發想
  3. 可行性檢核
  4. 聚焦
  5. 研究方法選擇
  6. 架構規劃
  7. 持續修正

它不是一次完成的流程,而是反覆回到前面調整的過程。每個人的資源、時間、興趣都不同,沒有單一的最佳題目,只有最適合你的那一個。記得,題目只是起點,真正的價值在於一路上你如何提問、驗證、反思,直到抵達自己的答案。

附註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LinkedIn Weibo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

Invoice Number

Invoice Number

If the current upload is a revision of a document previously submitted to AsiaEdit, let us know the original invoice number to ensure the most competitive quote.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We’d love to know how you discovered AsiaEdit so that we can better reach other authors like you in the future. If you heard about us/from us on multiple platforms, please choose the earliest you can recall. Choose “Returning client” if you’ve worked with us bef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