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SCI(Taiwan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是臺灣自己的「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資料庫與評比制度。
它的角色,和國際上 Clarivate 的 SSCI 有點像,但聚焦在臺灣與華文世界的學術社群。以下幾個重點可快速掌握它的由來、運作與爭議:
1. 為什麼會有 TSSCI?
1999 年(民國 88 年),國科會底下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開始建置 TSSCI,希望用被引用次數等量化指標,描繪臺灣社科論文的影響力,並協助研究評鑑、人才升等與計畫審查等決策流程。
2. 它跟 THCI、TCI-HSS 的關係
TSSCI 只收社會科學;人文學門則有 THCI。兩者後來被國家圖書館整合成 TCI‑HSS 平臺,提供跨學門檢索與引用分析。換句話說,TSSCI 現在是 TCI‑HSS 裡的一支子資料庫。
3. 期刊怎麼「擠進」 TSSCI?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社中心每三年對各學門期刊做一次分級評比,依同行評審品質、引用表現、編輯規範等指標打分。
被評為第一級或第二級的期刊,才會掛上「TSSCI 核心」頭銜;第三級以下就止步於門外。
4. 學界拿它來做什麼?
5. 值得留意的盲點
TSSCI 是臺灣社科領域評量與資訊檢索的重要基礎建設,但它並不是決定研究價值的唯一標尺。把它當成參考坐標系統,輔以同行審議與實質影響評估,才能避免「指標至上」的迷思,也讓好研究不被資料庫邊界框住。
想知道哪篇文章、哪本期刊到底是不是 TSSCI?流程並不複雜,但畫面有點舊式,先給你兩條常用路線,接著補幾個省時小撇步。
期刊評比收錄 → 歷年評比收錄名單 → 評比結果暨核心期刊名單(2016 年以後)
目前,官方尚未公布2025年的TSSCI(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期刊名單。目前網路上的資訊主要是2024年資訊,這可能跟TSSCI評比三年一次可能有關係。
官方名單可以到這裡進行下載。
定位與影響範圍
TSSCI 誕生於 1999 年,目標是打造「屬於臺灣的 SSCI」;它不只收錄期刊論文,也串連博士論文與專書引用,以凸顯華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本地脈絡。相對地,SSCI 自 1972 年起即是 Web of Science 的社會科學旗艦索引,其引用網絡與 JCR 的 Impact Factor 足以左右全球學術評比。
評選門檻差異
TSSCI 的期刊要先通過國科會三年一次的分級評比,只有前兩級才能掛上「核心期刊」;若刊物在編輯規範或引用表現退步,就可能被「降級」甚至出局。SSCI 不採固定週期,而是由 Clarivate 的「期刊選擇流程」滾動檢查,被質疑後也可能遭到撤收,但變動頻率相對溫和。
引文工具與可視化
TSSCI 倚賴 TCI‑HSS 平臺,提供「被引次數、影響係數」等指標,但視覺化與 API 支援仍有限。SSCI 透過 Web of Science 與 InCites,能即時串接各式視覺化儀表板;這讓國際研究者在合作網絡、學科交叉分析上更便利。
使用情境
若你的升等或計畫審查主要在臺灣,大多數委員會會優先認定 TSSCI;然而當研究目標是國際同行或跨國視野,SSCI 的可見度與影響力仍壓倒性較高。再者,TSSCI 文章若想被國外引用,多數情況還是得「跨出」資料庫,投稿英語期刊或主動建立國際合作關係。
當我們提到 THCI,全名是「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Taiwan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它其實是一套專門為臺灣人文學術圈打造的期刊評估系統。這個指標的出現,不只是為了做資料的整理,更重要的是希望提升整體人文學研究的品質,也讓本地學術成果能有更高的曝光度與影響力。
它就像是臺灣人文學界的一面鏡子,反映出哪些期刊受到學界重視,哪些研究被引用,哪些領域正在發光。
對研究者來說,THCI 提供了一個參考標準,讓大家知道自己投稿的方向、學術的脈動,以及和國際或本地的對話可能在哪些位置上更進一步。
THCI 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期刊收錄與評估:
THCI收錄臺灣出版的人文學期刊,並對其進行評估,以確認其學術價值和影響力。
學門範圍:
收錄的學門涵蓋文學、語言學、歷史學、哲學、藝術學、人類學、社會學等。
資料庫整合:
THCI 與其他臺灣學術資料庫(如TCI-HSS)整合,方便研究者查詢和引用。
學術影響力:
THCI的收錄情況,常被用來作為學術評鑑和期刊評比的參考依據,影響著學術界對於期刊的評價。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
香港灣仔軒尼斯道99號
彰顯大廈 2101室
上午 9:00 至下午 6:00
(+852) 2590 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