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 ChatGPT 當成「研究助理」而不是「論文代筆者」是第一步。
論文寫作有兩大面向:重複性高、耗時的「勞務性工作」,以及需要判斷、洞察與原創思考的「認知性工作」。
AI 適合承擔前者,但無法取代後者。
具體做法可以分成幾個階段:
在腦中有零散的想法或手寫筆記時,可以用 ChatGPT 先生成「結構化大綱」。例如提供你的研究問題與主要變數,讓 AI 生成章節安排或段落邏輯,再由你自行審視、修改,確保符合研究目的。
利用 ChatGPT 或類似工具(Elicit、Consensus、Scite 等)快速找出相關研究主題的輪廓,並判斷哪些議題已被深入研究、哪些可能是空白點。這階段要小心:AI 生成的引用資料要自行驗證,避免「假文獻」或斷章取義。
將你自己撰寫或口述轉換出的粗稿交給 ChatGPT,指示它「刪除重複語句、改善段落連貫性、優化語言結構」,讓草稿更有可讀性。這不是要 AI 代寫,而是幫助你加快從「零散想法」到「可編修文本」的過程。
可搭配 Paperpal、Writefull 等學術專用語言工具,進行語法與格式檢查,尤其是非英文母語者,這能避免細節錯誤。但仍需親自確認用詞準確性與論證邏輯。
如果論文有使用 AI 工具(無論是 ChatGPT 或其他),在方法或致謝中應誠實說明,例如「使用 ChatGPT 協助語言潤飾與結構建議」。這樣能避免學術誤解。
越來越多研究者開始使用 AI 來協助論文撰寫,卻也因此衍生出新的學術爭議。
有學生因被 ChatGPT 誤判為代筆者而整班被當,也有研究者被懷疑抄襲或大量使用 AI,陷入難以自清的境地。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學術界對 AI 的態度正處於轉折期:一方面承認其效率價值,另一方面卻對其濫用與風險存疑。
學術規範的核心是誠信與可追溯性。若在論文寫作過程中使用了 ChatGPT 或 Paperpal 之類的 AI 工具,建議在論文方法章節或致謝部分明確說明,
例如:「本研究使用 ChatGPT 協助語言潤飾與結構調整,所有觀點與結論皆由作者自行負責。」這樣做能避免不必要的質疑,也能展現研究者的開放態度與對學術規範的尊重。
需要注意的是,AI 工具不應列為共同作者,因為它們無法對研究內容負責。
根據我們的搜集,現行 AI 偵測工具的誤判率相當高,尤其對非母語英文寫作者極為不友善。
許多工具甚至會將完全由人類撰寫的段落判定為 AI 生成,或反過來將 AI 完成的文本視為「100% 人工撰寫」。
這種情況源於偵測算法本身的限制:它們多依賴語言模式判斷,無法準確理解寫作的背景與過程。
因此,學術審稿者若單純依賴這類偵測結果,往往無法真正辨識學術誠信問題,反而可能傷害無辜研究者。
除了透明標註,研究者還可以透過保留寫作過程證據來降低誤解風險。例如:
透過這些方法,既能善用 AI 提升效率,也能保護研究者自身的學術聲譽,避免落入「說不清、辯不明」的困境。
許多大學已針對AI協助論文寫作訂立規範。例如,中山大學明確規定,若學生使用生成式AI撰寫論文卻未註明動機與資料來源,將被視為舞弊並予以處分。
其他如陽明交大、清大、中央大學等也陸續要求學生揭露AI使用情形,並強化教師查核機制。這些措施反映學界對AI應用的審慎態度,強調學術倫理與透明度的重要性。(來源)
隨著AI寫作的普及,教師與學生間的信任也面臨挑戰。美國休士頓大學一名學生因作業被AI偵測工具判定為AI生成,遭打零分,後來靠錄影和文件證明清白。
這類事件揭示現行AI偵測技術的準確性不足,學生為自證清白需付出額外努力。PTT推文也說,部分偵測工具甚至會將作者名、專有名詞誤判為抄襲,造成困擾。
這反映出技術進步同時帶來誤判與壓力,促使學界思考更完善的規範與溝通機制。(來源)
討論中有觀點認為,AI工具有助於縮小教育資源差距。過去資源豐富的學生可透過家長、顧問或付費槍手協助論文,AI則為資源有限者提供類似支持。但是這也引發「自動化抄襲」與「真實性」的爭議。
部分大學嚴禁AI參與寫作,部分則允許在明確規範下使用,顯示各校對AI角色的不同期待與定位。(來源)
不少網友質疑ChatGPT等AI工具寫出的論文品質,認為其內容錯誤頻出、結構鬆散、缺乏邏輯,僅能勝任小學作文等簡單任務。
也有用戶分享,AI寫程式雖能節省部分時間,但遇到複雜問題反而增加除錯負擔。部分推文則肯定AI在語言潤飾、靈感激發等方面的輔助價值,強調使用者需具備批判能力,將AI視為工具而非知識權威。(來源) (來源)
許多學生將ChatGPT視為提升效率的利器。從自動生成研究結論、統整文獻、潤飾語句,到快速閱讀大量論文,ChatGPT在不同階段的論文寫作中發揮作用。
例如,有人分享只要將研究結果輸入,就能獲得多種結論模板,甚至在質化研究中,透過輸入訪談資料,AI也能協助整理出結論。
專門針對資工領域的GPT工具,還能自動survey相關研究、整合關鍵字概念、協助格式引用與學術潤色,降低繁瑣的技術門檻。
一項Dcard上的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研究生「用爆」ChatGPT,近兩成表示大部分時間會用,僅有不到一成完全不用。
AI已深度滲透論文寫作流程,特別是在文獻探討和資料整理階段。不少人認為,既然文獻本來就不是自己寫的,直接用AI處理更有效率。
多數學生認為善用ChatGPT能大幅節省時間,提高產出效率。AI在翻譯、語句潤飾、結構規劃等方面尤其受歡迎。
但也有不少人提醒,AI僅是輔助工具,過度依賴可能導致學習歷程流於形式,錯失真正理解與批判性思考的機會。
部分回應強調,專業論文的邏輯架構、數據詮釋仍需作者親自掌握,否則容易出現錯誤或論證不嚴謹的情況。
參考來源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
香港灣仔軒尼斯道99號
彰顯大廈 2101室
上午 9:00 至下午 6:00
(+852) 2590 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