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英語影響您發表研究的機會!

一次了解博士後:博士後薪水大解析、研究年限、博士後研究計劃

12 May 2025
博士後

什麼叫做博士後?博士後研究員是什麼?

博士後(Postdoctoral Researcher,簡稱 Postdoc)指的是已經取得博士學位,但還沒正式成為大學教職或研究單位正式職員的人。他們通常在資深學者(例如教授)主持的研究計畫中工作,目的是進一步累積研究經驗、發表更多學術成果、拓展合作網絡,並為未來爭取教職或專業研究職位做準備。

雖然常被誤以為是「高於博士的學位」,但事實上,博士後不是學位,也不是永久職位,而是一段介於博士畢業與正式教職之間的過渡階段。這個階段通常持續一到三年,有些人甚至會連續從事多個博士後職位,以提升學術競爭力。

博士後的主要特點

  1. 非學位、非永久職位
    博士後是一種短期、臨時性的研究工作,並不是正式教職,也沒有授予學位的性質。
  2. 工作內容多元
    參與研究計畫、發表論文、申請研究經費,有時也會協助指導碩博士生或參與教學。
  3. 薪資由計畫或獎助金提供
    薪資通常低於正式教職,待遇因國家、機構和領域而異,有時還會受限於專案經費的多寡。
  4. 職涯過渡與經驗累積
    是從博士生轉型為獨立研究者或進入教職的重要跳板,幫助建立專業聲譽與人脈。
  5. 時間有限
    一般為期一到三年,不是長期聘任,有些人會連續做兩個或更多博士後職位。

博士後算學生嗎?

博士後不算學生,而是已經取得博士學位的專業研究人員;不過因為薪資與身分不像正式教職那麼穩定,有時被戲稱是「學術界的高級見習生」。

博士後研究是什麼?

博士後研究,指的是博士畢業後,在他人主持的研究計畫下,進行短期專業研究的階段性工作。它不像博士班那樣是學習或拿學位,而是正式參與專案、產出研究成果,目的是累積更多實戰經驗、提升未來爭取獨立教職或研究職位的競爭力。

這個階段的研究,通常比博士論文更貼近團隊目標或資助單位需求,也可能更具應用性或商業價值。

博士後讀幾年?博後可以當幾年?

博士後並沒有固定的「幾年制」,不像學士或碩士那樣有法定修業年限。根據研究資金、計畫需求與個人生涯規劃不同,通常是1到3年一個合約期,合約期滿後可以續約或換到其他單位繼續做下一個博士後。

有人只做一個博士後,時間大約2到3年;也有人為了累積更多成果或等待教職機會,連續做2到3個博士後,總共5到8年也很常見。

不過做到10年以上就會開始被質疑是否卡在「博士後無限輪迴」的困境,因為理想上博士後只是職涯的過渡期,不該變成長期職位。

博士後研究員薪水大解析:臺灣地區

約月薪 6 萬起跳,上限約 8 萬

如果我們以2025年5月資料來看,根據104的搜尋薪資範圍大多落在 58,920~80,000 元之間,有少數單位提供彈性加給或更高上限。

下面是我們簡單幾筆搜集到的資訊:

其他資訊

  • 台灣大學 NTU 最新薪級表:2025 年 1 月上路,首年 6.5 萬,之後每年小幅遞增,11 年可達 8.8 萬。參考來源

  • 附帶福利:勞健保、年終 0.5–1.5 個月、少數單位另有餐費或房補。

博士後研究員薪水大解析:香港地區

最近在 JobsDB上資料說明(2025 年5 月),「Postdoctoral Fellow」平均月薪落在 HK$30,000–39,000;區域最高者為屯門、沙田,均值逼近 HK$40,000。上限依計畫經費或競爭型獎補助而拉高

而香港中文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薪資,根據 glassdoor 的資料,博士後研究員的年薪大約落在港幣 255,000 至 411,000 元之間。換算下來月薪大約是21,250 港幣~34,250 港幣之間。這個數據來自 2022 年 7 月的四筆薪資回報,樣本數並不算多,因此參考價值有限,但仍能提供一個大致區間作為參考。

質疑「高薪 ≠ 高保障」?

  1. 短約與續聘風險
    香港、臺灣皆以一年或兩年為一聘,計畫結束即須另謀下家;年薪再高,若間斷頻繁,年均收入也會被打折。
  2. 資料公開度不一
    臺灣公立大學薪級表透明,但實際加給常因校務基金、專案獎勵而浮動
  3. 領域差異
    STEM 領域較易觸及補助上限,社會科學、人文學則要仰賴指導教授自籌經費;同名職稱,待遇可能天差地遠。
  4. 博士後研究計劃

當你聽到「博士後研究計畫」,腦中會不會浮現一種「還在讀書」的感覺?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博士後已經是正港的全職工作者,只不過這份工作多數是有時效、領計畫薪水、受人指派。簡單來說,你是個「專業的外包研究員」,替別人的計畫賣力打拼。

博士後研究計畫是什麼?

它是一個有明確目標、固定時間、特定資金來源的研究專案。通常由一位具教授或資深研究員資格的人擔任主持人,他負責規劃研究目標、申請經費、找人來做事(沒錯,就是你)。你參與的,不是你自己的計畫,而是幫忙把別人的計畫做出成果。

博士後在做什麼?

講白一點,就是幫忙把事情做完、論文發表出來
包含但不限於:

  • 文獻整理

  • 資料分析

  • 實驗設計

  • 報告撰寫

  • 結案發表

而且,通常是照主持人的方向來走,不是你想研究什麼就可以研究什麼。你是個「高階助理」,或許有點自由度,但不會完全主導。

會變正式教職嗎?

不一定。

博士後只是「過渡期」,它不等於教職保證。你還要自己去投履歷、拼發表、搶位置。很多人一做就卡個三五年,結果發現沒什麼出路,也不太能轉行,這才是現實。

「拿到博士後」的競爭與門檻:怎麼才能拿到博士後職位?

很多人以為博士後是「博士畢業自動接續的下一站」,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理所當然。博士後也是一份工作,而任何工作都有競爭和門檻。

不是每個博士都能輕鬆找到博士後職位

首先,博士後職位的數量沒有你想像的多。尤其是熱門領域、資源集中的大學或研究機構,每個空缺背後都有好幾個、甚至幾十個競爭者。並不是你拿到博士學位就保證有位子。尤其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後機會更是稀少,許多學者不得不「跨國找機會」或「自行申請計畫」來爭取生存空間。

競爭激烈程度取決於領域與資源

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醫學)領域,由於有較多政府或企業資助,職位相對多一點,但競爭也更國際化,不只跟台灣人比,還得跟全世界的博士一起搶。反觀文史哲或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後名額少得可憐,競爭激烈程度有時甚至高於找教職。

什麼才是關鍵入場券?

  1. 發表紀錄:沒有發表、沒有學術產出,大部分實驗室或計畫根本不會考慮你。尤其是國際期刊、高影響力發表,會是你的「敲門磚」。
  2. 推薦信與人脈:學界很吃人脈。你跟誰合作過、指導教授在學界的能量,會直接影響你能否被介紹或被信任。推薦信幾乎是必備文件
  3. 專業技術或獨特經驗:如果你剛好具備該計畫急需的技術(像是程式開發、數據分析、特定儀器操作),也可能成為你脫穎而出的加分項。
  4. 主動爭取與國際連結:等職缺公告才投遲了。很多博士後職位根本沒公開徵才,是靠主動寫信、學術會議接觸、認識業界前輩打開門路的。

博士後職涯路徑與出路:只為教職鋪路嗎?

成功轉任教職或研究機構的比例不如想像中高

大多數博士後的理想目標,當然是成功轉任大學教職或國家級研究機構的正式職位。但這條路有多窄?以台灣為例,每年拿到博士學位的人數遠遠超過教職缺額。

轉往產業界的另一條路

面對教職困境,越來越多博士後開始轉向產業界或公私部門。像是:

  • 生技醫療產業:參與藥物研發、臨床試驗、產品驗證。

  • 政策智庫與顧問機構:分析社會趨勢、政策效果、產業影響。

  • 數據科學與AI公司:轉化研究能力,從事資料分析、模型建構。

這些轉職案例雖然逐漸增加,但老實說,學術訓練不一定直接被業界理解或認可。特別是,如果你沒有額外累積業界需求的技能或經驗,很可能被標籤為「只會寫論文的理論派」。

「學術漂流」:不上不下的卡關困境

學術漂流(Academic Drift)指的是那些長期卡在博士後、無法轉正、又不敢或無法轉行的人。這些人可能連續做了兩、三、四個博士後,時間一拉就是七、八年,卻發現學術圈的位置始終沒有空出來,而年紀和資歷又讓他們在轉職市場上被視為「過熟而不實用」。這種不上不下的狀態,才是許多人對博士後最深的恐懼。

博士後經歷對業界有幫助嗎?

答案是:看你怎麼用、怎麼包裝。單靠博士後經歷本身並不保證吃香,關鍵在於你是否能轉譯出業界需要的價值。舉例來說:

  • 數據分析與統計建模:如果你在博士後期間參與大量資料處理、模型建立,這些能力在商業數據分析、AI 應用、行銷研究都有價值。

  • 專案管理經驗:博士後常常要協調團隊、追蹤進度、管理預算,這些能力完全能套用到業界專案經理、顧問角色。

  • 跨領域溝通能力:學術合作經常需要跨科系、跨機構合作,這樣的溝通與協調經驗也很受企業歡迎。

  • 問題解決與自我驅動:企業需要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只會執行指令的員工。

會不會被認為太學術、不接地氣?

老實說,這個風險很高。不少企業對博士後的既定印象是「太理論、太慢、不了解商業節奏」,尤其是你如果沒有實際業界專案經歷或商業導向思維,的確容易被「標籤化」。這時你就必須主動學會把學術語言翻譯成業界聽得懂的價值描述,否則再高深的專業也只是「自說自話」。

簡單來說,博士後不是你履歷上唯一的優勢,而是你能否讓它變成你業界求職故事的一部分

附註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LinkedIn Weibo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

Invoice Number

Invoice Number

If the current upload is a revision of a document previously submitted to AsiaEdit, let us know the original invoice number to ensure the most competitive quote.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We’d love to know how you discovered AsiaEdit so that we can better reach other authors like you in the future. If you heard about us/from us on multiple platforms, please choose the earliest you can recall. Choose “Returning client” if you’ve worked with us bef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