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英語影響您發表研究的機會!

用 ChatGPT 文獻整理?先搞清楚 ChatGPT 讀論文哪些可以,哪些有問題

24 July 2025

用 chatgpt 文獻整理真的能省時(許多研究估計可節省 60–65% 的工作量),但在檢索完整性、引用準確度、方法透明度與品質評估等關鍵環節,可靠度還是讓人不太敢完全放心,而且使用時必須遵守學術出版規範。

AI 工具在學術研究中的定位

過去的文獻搜尋依賴圖書館與資料庫(如 Google Scholar、PubMed),但近年 AI 工具的興起,使文獻搜尋從「關鍵字比對」進化到「語義理解與答案生成」。

AI 在學術研究的最佳定位,是負責繁瑣的資料整理與初步梳理,而不是替代研究者的判斷與批判思考。研究人員仍需扮演核心思考者角色,避免出現將研究問題判斷完全交給 AI 的風險。

下面我把 能做不該做(或做不好) 拆開。

ChatGPT 在文獻整理能幫什麼、不能靠什麼

能幫的事(前提是要有人監督)

  • 釐清研究問題、延伸同義詞與檢索字串雛形。
  • 做初步的摘要、主題聚類、畫出「哪些研究脈絡值得深挖」的地圖。
  • 協助初步篩選(screening)並標註理由,尤其在標準化 prompt 指令與多輪提示下,但準確度普遍只到「中等」,還需要人類複核。
  • 自動抽取結構化資料欄位(樣本數、效應量、量表、暴露與結果變項),產出統整表格草稿。
  • 在提供正確數據的前提下,幫忙做基礎統計與效應量計算,但異質性解讀、模型選擇與評估還得專家判斷。

不建議交給它(目前做不好的)

  • 可重現、可稽核的系統性檢索:不了解資料庫索引邏輯(MeSH、Emtree…),完整性無法保證。
  • 引用正確性:常出現假引用、錯 DOI 或錯誤對應的文獻清單。
  • 細緻結果詮釋:摘要科學研究時容易過度簡化或斷章取義,醫學領域尤其危險。

審稿人最愛抓的雷點

  1. 假引用與亂配 DOI:多項研究證實 AI 會憑空產生不存在的文獻或錯誤對應。
  2. 過度簡化與誤讀:最新數據顯示,AI 摘要常放大結論、忽略限制。

其他 AI 文獻搜尋與整理工具

Chat Academia

  • 功能:針對使用者的研究主題,自動生成可能的研究問題,並提供 Refine(細化)、Check(查詢)、Check Novelty(新穎性檢測)、Edit(修改) 四項功能。
  • 特點:可快速判斷某一研究問題是否已有大量研究覆蓋,減少在成熟領域重複投入的風險。
  • 限制:問題生成的「創意度」有限,需研究者提供初步方向。

Elicit

  • 功能:輸入研究問題後,自動生成具引用來源的摘要,並列出關鍵文獻及其研究限制。
  • 特點:支援使用者上傳個人文獻庫進行整理,適合初期收集大量資料。
  • 限制:自動生成的「研究報告」屬於整合資訊,非創新性貢獻,需研究者再次檢驗引用與內容。

Scite

  • 功能:智慧引文分析(Smart Citations),標示後續文獻是支持、質疑或僅引用該篇論文。
  • 特點:有助快速理解一篇論文在學術社群中的評價與爭議。
  • 限制:部分資料庫仍需付費授權。

Consensus

  • 功能:針對明確的判斷型問題(如「移民是否增加失業?」)提供整體文獻共識百分比。
  • 特點:快速掌握學術意見分歧的程度。
  • 限制:偏重英語文獻,跨語言應用有限。

文獻關聯圖譜工具

Research Rabbit、Inciteful、Litmaps、Connected Papers 可將文獻間的引用與主題相似度可視化,協助使用者掌握某領域的學術網絡結構,快速辨識研究集群與核心文獻。

文獻閱讀與摘要工具

Scholarcy 可自動切分文獻結構、生成摘要並標註研究限制;Lateral 則適合主題比較,能將多篇論文依概念水平整合成表格,協助撰寫文獻回顧。

AI 工具的應用與注意事項

應用場景

初步研究問題探索、快速文獻地圖生成、文獻摘要整理。

注意事項

  • AI 生成的結果可能存在錯誤引用或幻覺內容。
  • 需避免將 AI 自動生成的綜述直接當作原創文獻回顧。
  • 使用過程應保留檢索紀錄與審查步驟,以確保學術誠信。
  • 不能把 ChatGPT 列為作者,也不能把它當作「共同研究者」。
  • 一張表看懂:ChatGPT 文獻整理該放在哪些步驟、怎麼補強

附註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LinkedIn Weibo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