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chatgpt 文獻整理真的能省時(許多研究估計可節省 60–65% 的工作量),但在檢索完整性、引用準確度、方法透明度與品質評估等關鍵環節,可靠度還是讓人不太敢完全放心,而且使用時必須遵守學術出版規範。
過去的文獻搜尋依賴圖書館與資料庫(如 Google Scholar、PubMed),但近年 AI 工具的興起,使文獻搜尋從「關鍵字比對」進化到「語義理解與答案生成」。
AI 在學術研究的最佳定位,是負責繁瑣的資料整理與初步梳理,而不是替代研究者的判斷與批判思考。研究人員仍需扮演核心思考者角色,避免出現將研究問題判斷完全交給 AI 的風險。
下面我把 能做 與 不該做(或做不好) 拆開。
Research Rabbit、Inciteful、Litmaps、Connected Papers 可將文獻間的引用與主題相似度可視化,協助使用者掌握某領域的學術網絡結構,快速辨識研究集群與核心文獻。
Scholarcy 可自動切分文獻結構、生成摘要並標註研究限制;Lateral 則適合主題比較,能將多篇論文依概念水平整合成表格,協助撰寫文獻回顧。
應用場景:
初步研究問題探索、快速文獻地圖生成、文獻摘要整理。
注意事項: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
香港灣仔軒尼斯道99號
彰顯大廈 2101室
上午 9:00 至下午 6:00
(+852) 2590 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