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英語影響您發表研究的機會!

論文前三章寫作指南:緒論、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一次搞懂

17 August 2025

在研究所體系中,「論文前三章」通常指緒論、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這三章不僅奠定研究脈絡,也決定評審委員對研究可行性的第一印象。

而通常,只要掌握結構、資料來源與撰寫邏輯,就能大幅提升寫作效率並降低被退件的風險。

緒論:研究脈絡與動機的敲門磚

緒論的任務是告訴讀者「為何要做這個研究」。在撰寫時,可先以大到小的倒三角方式呈現,從宏觀的社會或學術問題收束到具體研究議題,再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

  • 研究背景:交代領域現況與未解決的痛點,凸顯研究必要性。
  • 研究動機:說明個人或社會層面的驅動力量,建立情境共鳴。
  • 研究目的與問題:用條列式列出一到三項可操作的問題陳述,確保後續方法與分析皆能對應。
  • 論文架構說明:簡述各章節內容,讓評審快速掌握全貌 。

文獻探討:站在巨人肩膀上

文獻探討是「撐起整篇論文的柱子」。進行時可採「收集→分類→評析→整合」四步驟:

  • 收集:利用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EBSCOhost、Taylor & Francis 等資料庫搜尋關鍵字。
  • 分類:依研究主題、樣本或理論架構分門別類,建立表格或心智圖。
  • 評析:指出各研究優缺點與研究缺口,為本研究定位。
  • 整合:在每小節結尾連結自己的研究問題,預告後續假設或模型。

研究方法:研究可信度的保證

第三章需詳述「怎麼做」。建議先交代研究設計,再說明樣本、工具與分析方法。

  • 研究設計:質性、量化或混合?說清楚選擇理由與流程。
  • 研究對象與樣本:交代抽樣方式、樣本數與代表性。
  • 資料蒐集工具:問卷、訪談或實驗;若引用量表,請標明來源與信效度。
  • 資料分析:描述使用的統計或質性分析軟體與步驟。
  • 研究限制與倫理:從時間、人力到受試者保護皆須揭露。

論文第幾章最難寫?

很多人第一直覺會說「結論」或「討論」,但實際情況其實分成兩派。

如果你是那種思路清楚、資料完整的人,最痛苦的往往是第一章:緒論。因為要在那裡精準定義研究範圍、動機、問題意識,還得跟前人研究接上線。沒想清楚,就像蓋房子沒打地基,後面全歪。寫到一半才發現架構不對的人,大多都是緒論一開始沒穩定。

另一派的人則覺得第五章或最後一章的「結論與建議」才是地獄。不是因為字多,而是因為要把幾十頁的研究濃縮成幾段話,還得回答「那又怎樣?」這種靈魂拷問。你必須精準收斂、呼應研究問題、補足意義、又不落入重複摘要的陷阱。

另外,「討論」這一章也是許多人卡關的地方。原因是它既要解釋數據,又要連結理論,還得承認侷限性,像在走鋼索,平衡點很難抓。

如果硬要我下結論,大多數碩博生的抱怨排行榜會長這樣:

  1. 緒論(因為起手式決定後面難易度)
  2. 討論(因為需要跨越數據與理論的落差)
  3. 結論與建議(因為要收束整個故事)

我倒覺得這問題的本質不是「哪一章最難」,而是你在哪一章第一次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式。那才是卡關的根源。

附註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LinkedIn Weibo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

Invoice Number

Invoice Number

If the current upload is a revision of a document previously submitted to AsiaEdit, let us know the original invoice number to ensure the most competitive quote.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We’d love to know how you discovered AsiaEdit so that we can better reach other authors like you in the future. If you heard about us/from us on multiple platforms, please choose the earliest you can recall. Choose “Returning client” if you’ve worked with us bef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