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所體系中,「論文前三章」通常指緒論、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這三章不僅奠定研究脈絡,也決定評審委員對研究可行性的第一印象。
而通常,只要掌握結構、資料來源與撰寫邏輯,就能大幅提升寫作效率並降低被退件的風險。
緒論的任務是告訴讀者「為何要做這個研究」。在撰寫時,可先以大到小的倒三角方式呈現,從宏觀的社會或學術問題收束到具體研究議題,再提出研究目的與問題。
文獻探討是「撐起整篇論文的柱子」。進行時可採「收集→分類→評析→整合」四步驟:
第三章需詳述「怎麼做」。建議先交代研究設計,再說明樣本、工具與分析方法。
💡 延伸閱讀:
研究方法有哪些:教你從5種找出適合你論文的研究方法種類 質性研究分析方法:5個質性研究範例,同時教你找題目小訣竅
很多人第一直覺會說「結論」或「討論」,但實際情況其實分成兩派。
如果你是那種思路清楚、資料完整的人,最痛苦的往往是第一章:緒論。因為要在那裡精準定義研究範圍、動機、問題意識,還得跟前人研究接上線。沒想清楚,就像蓋房子沒打地基,後面全歪。寫到一半才發現架構不對的人,大多都是緒論一開始沒穩定。
另一派的人則覺得第五章或最後一章的「結論與建議」才是地獄。不是因為字多,而是因為要把幾十頁的研究濃縮成幾段話,還得回答「那又怎樣?」這種靈魂拷問。你必須精準收斂、呼應研究問題、補足意義、又不落入重複摘要的陷阱。
另外,「討論」這一章也是許多人卡關的地方。原因是它既要解釋數據,又要連結理論,還得承認侷限性,像在走鋼索,平衡點很難抓。
如果硬要我下結論,大多數碩博生的抱怨排行榜會長這樣:
我倒覺得這問題的本質不是「哪一章最難」,而是你在哪一章第一次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思考方式。那才是卡關的根源。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