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圈裡,作者署名不只是代表榮譽,更是一種責任的象徵。不過,隨著發表壓力愈來愈大,「幽靈作者」(ghost authorship)這個本該被關注的議題,卻常常被擺在檯面下處理。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研究人員為了發表論文,而將撰寫工作外包給其他人,或是為了某些目的,將未參與研究的人列為作者。
什麼是幽靈作者?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到底踩了哪些倫理紅線?而我們又能怎麼避免?
簡單說,幽靈作者指的是:那些對研究有實質性貢獻,卻沒有被列名為作者的人。
這些人可能是幫忙設計實驗、分析數據、甚至動手寫了大部分內容,但在最後的作者欄位中卻找不到他們的名字。
這和「掛名作者」或「榮譽作者」相反。前者是沒做事卻上榜,幽靈作者則是做很多事卻被遺漏,讓貢獻被消音,也讓責任歸屬變得模糊。
最常見的情況,發生在醫學、藥學、生命科學這類領域。舉例來說,有些藥廠會找專業寫手幫忙寫論文,再把署名權給知名教授,提高文章的說服力。
也有研究者因為寫作壓力大、時間不夠、語言能力有限,外包給第三方幫忙撰稿,但最後卻沒把對方列名。
幾個常見的原因包括:
這不只是沒說謝謝這麼簡單,幽靈作者背後踩到的是學術倫理的大地雷:
像《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CMJE)就提出了一套相對清楚的作者標準。要掛名作者,至少要:
此外,《出版倫理委員會》(COPE)建議採用 CRediT 貢獻角色分類系統,讓每個人的實際參與都能被具體記錄下來,從構思、分析到撰稿清楚分工。
有些期刊也會要求公開作者貢獻聲明,藉由對照內容與實際執行者,就能協助辨別幽靈作者是否存在。
避免這種問題,其實就是讓流程從一開始就更公開、更有共識:
學術誠信不是靠制度強壓出來的,而是建立在彼此尊重與透明的文化裡。
每位研究者都應該正視「誰做了什麼」這件事,該署名就署名,該感謝就感謝。
這樣的公開,不只是還給貢獻者應有的位子,也是在守護整個學術社群的信任與專業。
參考資料
避免论文不当署名:幽灵作者、馈赠作者和客座作者 – AJE美国期刊专家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
香港灣仔軒尼斯道99號
彰顯大廈 2101室
上午 9:00 至下午 6:00
(+852) 2590 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