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論文裡,結論常常被視為最後一步,但它的作用遠不只是「收尾」。好的結論能讓讀者在合上論文後,還清楚記得你的研究核心與價值。它不該只是把摘要再唸一次,而是要在短短幾段中,完成總結研究、彰顯意義、甚至為未來的討論鋪路。
研究型論文與議論文的結論雖然形式不同,但共同點是:它必須回到研究動機與核心問題,給出最終的回應。
很多初學者在寫結論時,會把它和「結果」或「討論」混為一談。結果(Results)是單純的觀察與數據陳述,沒有解釋;討論(Discussion)則是站在研究問題的角度,去詮釋、分析這些結果,並點出侷限性。
結論(Conclusion)不同,它是從整個研究的高度,對所有結果與討論進行整合,給出對核心假說或研究問題的最終回答。用醫學研究做比喻,結果是在病歷上寫下病人的檢測數值,討論是分析病情與可能原因,而結論則像是醫師最後下的診斷與建議。
一個成熟的結論,至少要能做到四件事:
若想有系統地檢視內容,可以用五元素框架檢查:
先回到研究的原點:你的目的與問題是什麼?用一兩句話再次提醒讀者。挑出最關鍵的發現,用簡潔的語言統整。這裡可以適度搭配圖表或資訊圖,幫助凸顯亮點,但不要堆疊過多數據。
然後坦誠研究的限制。這不是自我削弱,而是展現研究的成熟度與誠信。
在最後面指向未來:還有哪些問題值得探討?你的發現開啟了哪些可能?
研究型論文和議論文在這一步會有差別:研究型更著重科學意義與後續驗證方向,議論文則會強化論點的立場與行動呼籲。最後,用一個有力的收束句,讓讀者在心裡留下清晰的結論性印象。
一些常見的結論誤區:
避免這些問題的方法,是在動筆前先檢視結論的任務清單,確定每個段落都在回應研究問題與強化研究價值。
要讓結論不只是禮貌性的結束,可以嘗試幾個技巧:
以下提供兩個簡短範例:
範例一(差勁結論):
本研究探討了A方法對B結果的影響。我們的實驗數據顯示,A方法的效果比C方法好。我們還做了D實驗。總之,A方法很好,建議使用。
範例二(好結論):
本研究驗證了A方法在提升B結果上的顯著優勢,尤其在E條件下效果最為明顯。這不僅補足了現有研究在該領域的空白,也為後續在F情境的應用提供了理論與實務基礎。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檢驗不同條件下的穩定性,並探索與其他方法的整合可能性。
差勁 vs. 好結論
差勁結論往往只是把結果重述一遍,含糊帶過研究問題,也沒有說明為什麼重要;未來方向通常缺席,語氣籠統,說服力低。
好的結論則會明確回應研究問題,標示條件與邊界,說清楚填補了哪個理論或實務的缺口,並指出可行的應用情境。它同時會交代限制與風險,並提出具體且可操作的後續研究方向。語氣精準、節制,讓讀者清楚知道研究帶來了什麼價值,以及它能如何推動下一步行動。
一篇好的結論,會讓研究的價值延伸到論文之外。它既是對整個研究的凝縮,也是向未來的邀請。當你在寫結論時,不妨想像讀者會帶著你的最後一句,走向下一場對話或下一個研究:這樣的結尾,才真正完成了論文的任務。
Your Schedule, Our Prime Concern AsiaEdit takes a personalised approach to editing.
香港灣仔軒尼斯道99號
彰顯大廈 2101室
上午 9:00 至下午 6:00
(+852) 2590 6588